构建社会救助“物质+服务”【3×3】模式,推动兜底保障向“品质民生”转变
来源 :勐腊县民政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9-05
勐腊县民政局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以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高效、温暖、智慧的社会救助服务为重点,创新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全面推行“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服务的社会救助“无忧”新格局。
“3个强化”,推动“物质+服务”救助走深走实
谋发展,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深化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人社、医保、残联、卫健、总工会等12个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力量,照“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要求,实现救助信息共享,部门资源共享,救助政策融合,有效促进救助需求精准化、救助方式多样化、救助效果持续化的工作模式,打通困难帮扶“最后一公里”。
助运行,强化政策保障。印发《勐腊县民政局等12个部门关于深化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职责、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主体等,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为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双轨并行提供“压舱石”。
利长远,强化资金保障。用好财政预算“基本盘”,全力保障物质救助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统筹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加强监督评估,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科学高效;统筹慈善资金“潜力盘”,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力量,为困难群众筹集资金24万元,筹集衣服、毛巾被、学习用具等物资价值96万元用于救助服务。
“3个转变”,推动“物质+服务”救助体质增效
由“单一救助”到“多维救助”转变。促进困难群众救助由传统的给钱给物的物质救助向心理救助、生活照料、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的服务类多维救助转变。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通过专业服务机构,为城乡低保、城乡特困、重病重残等低收入人口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送医陪护和家政保洁等一户一方案的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服务34个案,提供服务项目105人次。
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由政府一方主导到社会多方参与,筹集多方资源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需求。整合实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阳光家园助残服务、重度残疾人无障碍改造、文化服务进社区等11个服务项目,投入资金441.5万元,满足困难群众在临时照护、心理疏导、康复治疗、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整合社会工作站、社区志愿者、慈善组织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救助综合服务,聚焦傣寨儿童及老人服务,把“柔性关照”渗透到“一老一小”群体,利用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儿童的假期生活和老年人晚年生活,尝试多元文化教育,争取搭建边境少数民族村寨儿童与外部社会的链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勐腊本地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及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同步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三亲”傣文化周末教育班、“三亲”傣文化冬令营、“三亲”傣文化夏令营等活动设计一系列假期傣文化体验课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断丰富精神物质文化活动。
由“普惠式”救助到“私人定制式”救助转变。由面向某一类困难群体制定救助政策的模式发展为针对每一名困难群众制订“一户一策”式的精细化救助方案。建立困难群众“点单”、民政助理员“送单”、第三方服务机构“接单”的民需我应模式。
“3个创新”,推动“物质+服务”救助见行见效
创新社会救助新机制,强化服务支撑力。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将民政与医疗、残联、住房、司法等相关部门政策与救助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社会救助模式。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增强政策资源统筹力。探索出“政策保障+社会资源+企业服务+慈善力量”的资源统筹模式,实现救助资源有效整合,确保救助资源持续稳定,扩大了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丰富了社会救助内容,提升了社会救助整体成效。
创新数字赋能服务模式,强化资源集结响应服务力。创新搭建数字平台,发挥“党建+数字赋能”助推“物质+服务”工作。加强党建引领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社区各党总支将志愿者录入西双版纳州社会救助“物质+服务”App,采取“部门+乡镇+村居委会+专业机构+社工(志愿者)”的“五位一体”联动服务机制,以数字赋能社会救助,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帮扶需求,开展专项服务429人次,开展探访行动174人次,实现温暖精准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