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来源 :勐腊县人民政府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1-09-30 10:45

腊政发〔202114

 

 


试验区各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农场社区管委会,县各办、局,省、州驻各有关单位:

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928

(此件公开发布)

 

 

 

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勐腊县人民政府

2021年9

 

 

   

 

  7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8

第一节 发展基础 8

第二节 面临形势 15

第三节 总体要求 21

第四节 主要目标 24

第二章  建设兴边富民先行区 29

第一节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 2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0

第三节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32

第四节 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34

第三章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成果 37

第一节 全面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 37

第二节 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37

第三节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9

第四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0

第五节 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1

第六节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 42

第四章  推进沿边开发开放 44

第一节 全面筑牢沿边开发开放基础 44

第二节 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45

第三节 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47

第四节 加快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48

第五节 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 50

第五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52

第一节 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52

第二节 拓展投资空间 53

第三节 大力促进消费 54

第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54

第六章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6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6

第二节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58

第三节 建设更加完备的水保障网 60

第四节 建设绿色能源保障网 63

第五节 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 64

第七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67

第一节 打造现代园区 67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69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86

第八章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87

第一节 增强创新动能 87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87

第三节 促进创新创业创造 88

第四节 大力建设数字勐腊 89

第九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91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91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9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93

第十章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96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96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97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97

第四节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98

第五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99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102

第一节 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102

第二节 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03

第三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03

第四节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104

第十二章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106

第一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06

第二节 持续扩大就业创业 106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07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9

第五节 全力推进“健康勐腊”建设 111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115

第一节 加强法治勐腊建设 115

第二节 加强平安勐腊建设 116

第三节 加强和谐勐腊建设 119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 121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21

第二节 强化规划引领 122

第三节 强化人才支撑 122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122

第五节 强化监测评估 122

    附件:1.勐腊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125

             2.勐腊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和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129

             3.勐腊县十四五县级重点专项规划责任分工 132

             4.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战略区位示意图 134

             5.勐腊县十四五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135

             6.勐腊县十四五交通规划示意图 136

             7.勐腊县十四五特色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137

             8.勐腊县十四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138


  

 

《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关于制定西双版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勐腊县委关于制定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勇前进,推动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沿边开放示范区、兴边富民先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勐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克难攻坚、砥砺前行,扎实做好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勐腊县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成就可以概括为:实现五个历史性突破、取得五个新跨越。

一、实现五个历史性突破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元台阶,2020年达到126.81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年均增长12.8%2015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53亿元增长至49.64亿元,年均增长8.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87元增长至28077元,年均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209元增长至12777元,年均增长9.3%

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顺利通过2018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截2020年底,实现全县27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乡(镇)退出,累计脱贫人口67302733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31%降为0%,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实现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终结。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泛亚铁路(中线)勐腊段建设加快,勐腊火车站和磨憨火车站各项建设预计在2021年建成。勐腊运输机场取得国家民航局场址批复并完成预可研编制及上报。顺利完成小磨高速公路等级提升工程,勐腊县城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勐醒至江城至绿春高速公路、国道213线勐腊过境段等重大公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勐远至关累港高速公路、易勐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象仑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开工202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111.43公里,52个行政村公路硬化率100%529个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9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化程度达到46.5%,农村供水设施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8.75%。能源和通信保障水平提高,10千伏动力电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100%,农村光纤覆盖率达92%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业业态全面提升,工业稳步发展,服务业撑起经济总量半壁江山,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辅、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三次产业结构十二五末的41:14:45调整为37:14:49。第一产业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增加值47.38亿元,年均增长6.1%“1+N”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第二产业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加值18.30亿元,年均增长14%,勐满园区诚康肉牛、云锰橡胶和关累园区进口肉类项目建成运营,易武陈升福元昌入驻县城园区,园区经济全面发展。第三产业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挖掘,增加值61.13亿元,年均增长8.9%,以文化旅游、国内外贸易、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旅游总收入74.03亿元。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州第一家率先实现审批事项划转的县区,政务大厅入驻单位及事项居全省前列。“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便民措施大力推广,行政审批流程大幅优化,投资审批和综合审批时限大幅提升,颁发全州第一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等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社会化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外籍人员入境就业(务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率先在全州完成第一批境外边民务工登记人员居留证办理工作,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二、实现五个新跨越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回头看交办件整改工作,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持续开展毁林种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万人行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森林覆盖率十二五末的86.24%提高至88%,成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县级空气自动站投入使用,水、声、气环境质量检测达标率100%。取缔关闭橡胶生绉片小作坊加工37家,推进39家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地表水断面类及以上水质达标100%以上。完成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等河长制全面建立,河(湖)水域岸线管理范围划定有序推进。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勐远仙境基地、望天树基地挂牌成立,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中老边境地区动物疫病屏障建设合作项目顺利开展,中老边境建成4个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对外开发开放实现新跨越。试验区开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与老挝周边北部四省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与老挝磨丁、会晒和泰国清孔口岸建立三国四站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深化。磨憨口岸开通鲜活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窗口,成为全国进境植物种苗、粮食指定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与边民互市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中老间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口岸功能建设成效显著。勐满口岸医院与南塔省勐新县卫生局签署了中老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成功承办第二届省级中老边界联合巡查活动和中老两国首次反恐大型联合演练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勐满通道成为全国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磨憨铁路口岸、勐满口岸列入国家口岸开放审理计划。关累港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出入境货物总量达47.16万吨创历史新高。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沿边开发开放基础进一步巩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民族团结实现新跨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3个,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2个,1名干部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名干部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2名干部被授予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2个单位被授予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集体。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创建工程成效显著,创建示范镇1个、民族特色镇1个、示范村(社区)16个、民族特色村10个、示范户175户。通过实施第二轮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全县7个沿边乡)、3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

民生事业实现新跨越。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支出不断加大。坚持就业创业并举,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开展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工作。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县一小搬迁,建成县第三中学,“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搬迁至勐仑新校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持续巩固,教育水平总体稳步提升。全力织密织牢城乡社会保障网,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优抚抚恤等工作全面推进。试验区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傣医院妇儿楼项目全力推进,州医院正式全权托管县二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通过国家、省、州验收使用,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工作,有效防控新冠肺炎黄脊竹蝗、非洲猪瘟、登革热等疫情,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平安勐腊建设实现新跨越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加快平安勐腊和依法治县进程,“七五”普法圆满收官。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坚决打赢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成功打掉4起黑恶势力及背后“保护伞”,破获刑事案件96起。严厉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加快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和“雪亮工程”项目建设,配合做好“6·25缅籍船只沉船事件处置,持续保持对妨害国(边)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打高压态势。查获偷越国(边)境案件32934526人,打掉组织、运送团伙1711073人,劝返欲偷越国(边)境中国籍人员6978人,查“三非”人员1147人,兑现举报奖励金57.08万元。强化党管武装,全力支持驻腊部队改革,强化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荣获云南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县”称号。

在充分肯定“十三五”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经济发展不充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做大总量、做强增量、调优结构的任务仍然较重。农业经济占比保持高位,仍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口岸、园区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带动能力弱。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不明显,六大生态经济产业培育壮大任务仍较繁重。营商环境有待优化,项目落地难问题仍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单一,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滞后,对外联系快速通道建设不足,综合交通不能满足对外开放枢纽需要。铁路、航空两种运输方式依然是发展短板,公路网分布不均匀,县乡道路等级低。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等航运能力不足,航运成本高,货物装卸设施落后,关累码头与小磨高速公路连接线公路等级不高,影响水陆联运效能。冷链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滞后,陆路物流运输成本高。水源工程仍然不足,水利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亟需提高,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仍然明显。社会事业建设不充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村级普惠性幼儿园、养老机构和服务供给难以满足需要,村级幼儿园标准化程度不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与全州存在一定差距。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均存在医疗设备短缺老化、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能开展住院分娩的乡卫生院占比较少。教育、医疗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双师型”等教师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乏,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3人。沿边开发开放不充分。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对外开放程度、水平和质量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快,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融合发展不足,联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较慢,行政管理等配套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布局不够协调,进出口外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发展方式单一,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十四五”期间,勐腊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全球化处于发展、调整、变革时期,国际形势、地缘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贸易和投资争端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以新材料、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从国内看,未来五年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和承上启下的五年,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线,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全省看,全面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突出特点,当前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三大战略定位”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期,新旧动能转换进入交汇期,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三张牌”全力打造,“五个万亿八个千亿”“数字云南”“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加快推进,“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启动建设,“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努力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化、社会事业”短板,继续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云南答卷。

从全州看西双版纳以高水平开放为主线的发展布局放大勐腊发展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澜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为西双版纳在新时代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持续支持沿边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释放若干政策措施,以及泛亚铁路中线中老铁路将于2021年开通运营“四国九方”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世界旅游名城、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快,勐腊区位优势、资源红利、政策红利、生态红利和改革红利将叠加释放,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快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构筑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祖国南疆,有利于勐腊成为云南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从自身看,“十三五”规划顺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国家和省州多重发展战略的交汇叠加下,勐腊县“生态资源好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好政策机遇好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的时间窗口已然打开,将迎来全速发展的机遇期,有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沿边开放前沿阵地。

环视所处的伟大时代,勐腊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战胜挑战才能赢得机遇,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遵循发展规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负重奋进,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勐腊新篇章。

二、深化县情内涵认识

深刻把握新时代勐腊“沿边、试验、民族、山区、生态、美丽”的县情特点,找准勐腊在全国发展大局的坐标方位、使命担当。

深刻把握勐腊“沿边”新内涵。随着中老铁路、沿边高速公路、水运等一系列重大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泛亚大通道铁路、公路、水路在此汇集出境,勐腊作为边境地区,将成为我国联通中南半岛各国的国际经济走廊,成为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对外开放由末梢变成前沿,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深刻把握勐腊“试验”新内涵。五年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是全国沿边开放和云南“辐射中心”建设的前沿窗口,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正在成为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新发展格局下,“试验”的范围将更广、领域将更宽、开放水平将更高。

深刻把握勐腊“民族”新内涵勐腊县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分之三左右。“十三五”以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深入推进,各民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手足相亲、同心筑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民族”基本县情呈现各民族信念更坚定、思想更凝聚、发展更迅速、文化更繁荣、治理更有效的时代新内涵。

深刻把握勐腊山区新内涵。勐腊县95%以上是山区,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山区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节节上升。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按照特色化、品质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山区发展。勐腊县山区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环境、有机的农业等优势,将成为发展的综合优势,绿水青山成为各族人民的金山银山。

深刻把握勐腊生态新内涵。勐腊县天然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左右,森林覆盖率高达88%,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在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过程中,最美丽省份建设不断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勐腊县最大的比较优势、最核心的竞争优势,生态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深刻把握勐腊“美丽”新内涵。勐腊县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地理位置独特,热带雨林茂盛,民族风情浓郁,是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生态优美、宜居宜业。随着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好山好水好风情已成为勐腊靓丽的名片,“美丽”正在成为勐腊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牢牢把握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勐腊县情发生根本性变化,昔日“少边山穷”、封闭落后的状况,已经被富裕美丽开放幸福所取代,区位和资源优势带来发展新机遇,民族团结进步营造发展新环境,绿色生态蓄积发展新潜力,互联互通拓发展新市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扩大发展新领域,综合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改革创新、沿边开发开放等正在形成协同效应,发展方向目标思路措施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特别是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泛亚铁路(中线)建成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等建设和政策在勐腊交汇叠加,勐腊县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凸显。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冲,境外疫情输入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边疆社会治理、强边固防、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较大压力。

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清大局大势,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中求发展、促跨越,也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勐腊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位置、比较优势,探索深度融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建设好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腊,增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为全州全省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勐腊贡献。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平台,围绕建设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腊目标,抢抓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大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州沿边开发开放战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努力在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沿边开放示范区、兴边富民先行区建设上取得新进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奋力把勐腊打造成为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沿边开放示范区、兴边富民先行区。

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以科技创新保原料供给以产业融合促价值提升以新品研发促产业升级,创新橡胶选育、种植、割管、研发、加工、贸易等全链条发展,做大做强、做长做深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将勐腊打造成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

沿边开放示范区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老命运共同体、“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在平台建设设施联通开放型经济跨境旅游上作示范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将勐腊县打造成沿边开放示范区。

兴边富民先行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扛牢强边固防重大政治责任,协调推进城乡建设,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筑牢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疆繁荣,在推进兴边富民进程中走在前、当标杆,将勐腊县打造成中老边境第一城

第四节 主要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勐腊县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达660亿元,GDP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2.8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完备,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腊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建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沿边开发开放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资源合理利用全面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得到新提高;基本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达到新水平。

二、2025年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GDP245亿元,GDP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GDP1.14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9.4%。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成效更加明显,人才支撑进一步增强,富有勐腊特色的产业兴旺发达,经济总量有较大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水运协调发展,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达到新水平。边疆治理效能更加提升,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成为勐腊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交往交融更加深入,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效应稳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达到新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保持88%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能力大幅提升,生态体系和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生态产业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和“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走廊带”建设成效明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勐腊建设成为我国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边境示范县,让“澜湄国界·纯翠勐腊”名片更加响亮。

沿边开发开放建设取得新突破。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机制不断健全,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效应扩大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沿边开发开放重大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云南开发开放新高地,基本建成沿边开放示范区

社会文明程度跨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边疆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勐腊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  标

2020年

预计数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速

属性

〔累计〕

1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6.81

245

12.00%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6.5

8

4.2%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3.28

59

15.72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9

14

8.1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2

1.65

0.45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27.49

55.28

15%

预期性

7

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

395.75

1400

30%

预期性

8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74.03

275

30%

预期性

9

创新

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98

1.6

0.62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97

1.13

0.16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列(%

6.5

预期性

12

民生

福祉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5

35

10

预期性

1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322

27740

7.5%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2.2

77.7

5.5

预期性

15

城镇调查失业率(%

以省级发布为准

预期性

1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2

约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3

2.5

0.47

预期性

18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2.24

95

0.6%

预期性

19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儿托位数(个)

2

预期性

20

生态

环境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3.24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2

县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7.2

不低于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88

88

0

约束性

24

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100

0

约束性

25

安全

保障

粮食总产量(万吨)

9.28

9.5

0.47%

约束性

26

电力装机(万千瓦)

3.2

14.5

11.3

预期性

    备注:省级制定24项指标,结合西双版纳州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发展需要,与州级同步增加了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这2项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按2020年不变价;〔〕为5年累计数;进出口贸易总额反映全县口岸实际进出口货物的规模;地表水质量的监测范围为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断面水质达标情况。


第二章  建设兴边富民先行区

 

统筹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维护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疆繁荣,在推进兴边富民进程中走在前、当标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指导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宁和民族团结,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

以加强边疆治理为核心,推动实施团结稳边、治理活边、民生安边、发展兴边、安全固边、生态护边、开放睦边等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边境小康村。

一、扛牢强边固防重大政治责任

把强边固防作为“一号工程”,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边防”责任,充分发挥派驻抵边村组第一书记和强边固防工作组“主心骨”作用,加快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抓好边境疫情防控,严格落实“五个管住”和“四个关口前移”防控措施,坚决维护边境安全、边疆安宁、群众安康。

二、改善沿边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大力推进革命老区和沿边乡、边境民族村、边境小康村、抵边村、抵边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建设,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形成以沿边乡为中心、以边境小康村为节点、辐射周边边境地区的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持之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创建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或改建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等。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平台,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群众化、网络化,做到宣传全覆盖,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夯实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一体化、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挖掘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打造以茶文化和多民族风情为特色的勐腊文化活动品牌。支持建设一批民族民间人才工作室,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实施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改造提升,加强乡镇(农场)、村(社区)民族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加强中老边境文化广场、国门文化公园等沿边一线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重点民族文化设施建设,扶持民族文化场馆建设,加快建设县民族博物馆。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建立各民族之间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引导各民族群众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节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开展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群众性文化教育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

 

专栏1  夯实“五个认同”思想根基重点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以中华文化符号为主要元素的文化广场、主题场馆,制作播放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公益标语、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活动品牌。

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创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突出主线、丰富载体、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努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建设、总结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经验,不断优化提升宣传教育功能,积极传播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正能量,创建省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县、乡(镇、农场社区)、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体系,配备民族工作专兼职干部,明确民族工作联系人,形成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城乡民族工作格局。以基层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民族工作纳入基层社区工作范围,建设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站、社区民族之家。

第三节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一、加强民族团结阵地建设

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分级创建、分级负责,深化开展县、乡镇(农场)、村(社区)三级联创,着力提质扩面,高标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活动。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十进”活动,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升创建水平。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涵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交流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新增一批国家、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和示范村、示范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坚持全面立体扩展,不断拓展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纵深度,支持争创全国和省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基地,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到2025年,完成2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二、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

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经验、示范全州的要求,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民族特色乡镇)、示范村(民族特色村、示范社区)、示范户(在示范村、特色村和示范社区中选择创建)全面总结勐润边境小康村建设经验,编制《勐腊县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推动形成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节点、辐射周边边境地区的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继续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选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创造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促进示范县建设工程化、项目化、实体化,推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创建格局,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进程。到2025年,新增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1个,示范村15个,示范户150户,完成95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专栏2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工程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农场、进家庭、进边境一线”等“十进”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巩固提升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创建活动,以勐捧镇曼掌村、勐捧镇勐润村、勐腊镇么粉村、勐仑镇曼仑村、勐满镇曼洪村等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示范村为引领,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每年至少实施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建设。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在沿边乡(镇)和农场社区管委会的抵边一线,积极争取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工程,将抵边行政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第四节 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一、健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工作体系

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在农村普遍推广民族团结公约。健全民族事务工作服务体系,提高对少数民族群众特定需求、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实施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宗教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宗教理论及政策培训机制。提高宗教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宗教组织、关系、行为都有明确规范。持续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增强法治观念。

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事项、教规教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强化政治引领,开展以宪法、国旗国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五进”进宗教活动场所,扩充“五进”宗教活动场所内容及方式,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涉及民族宗教因素影响团结稳定排查和调处机制,定期对民族宗教工作形势研判,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依法处理宗教问题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专栏3  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良好局面重点工程

和谐宗教创建计划。深入开展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进一步营造宗教界倡导和谐的社会氛围。到2025年,创建和谐寺观教堂”10个。

五进宗教场所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国旗国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涵养宗教文化。到2025年,实现五进宗教活动场所全覆盖。

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引领治安防控,建设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监测、快速处置和便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第三章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成果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筑牢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守护好蓝天白云、原始森林、良田沃土,让纯翠勐腊更加美丽,打造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第一节 全面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

突出勐腊县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关系,切实减少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加强湿地保护制度与体系建设,对全县6700多个湿地进一步认定和保护,严格南腊河等重要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多举措加大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恢复和完善湿地功能。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推进试验区生态功能屏障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逐步建立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二节 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森林勐腊”“数字林业”建设,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实施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热带雨林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推进义务植树和异地造林,强化天然湿地保护,开展持续打击整治毁林种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整治围剥树皮、毁林种等蚕食森林问题,森林覆盖率保持88%。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红火蚁等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防控,防控薇甘菊、黄脊竹蝗等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抢救保护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鼷鹿、白颊长臂猿等全国仅产于云南省的珍稀特有动物,建设亚洲象生态廊道,打造世界级种质资源博物馆和基因库把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合作项目打造成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增强地质灾害隐患、环境污染、物种灭绝风险早期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从源头上避让和减少风险。继续加大天然林管护和管理力度,争取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奖励、补偿或转移支付。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

 

专栏4  生态功能强化和生态系统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森林勐腊建设。实施公益林人工造林2.6万亩,征占用林地异地造林2万亩,开展红火蚁、椰心叶甲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综合防控,加快橡胶病虫害重大疫情预警机制建设,建设400公里边境防火隔离带,组建和完善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实施国家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7.8万亩、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75.38万亩。

湿地保护建设。开展南腊河等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在国门文化公园中建设湿地公园,推进湿地生态补偿。

古茶山生态修复。加强古茶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土壤质量调查和土壤培育,增强土壤养分,促进古茶树健康生长。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深入开展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工程,开展勐捧农场珍稀林木种植,建设亚洲象生态廊道、防象太阳能灯项目。

第三节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改善全县环境质量。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州要求的范围。打好蓝天攻坚战,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治理橡胶加工臭气,加强城镇建筑扬尘、餐饮业排放管理,严控汽车尾气排放,实施农村秸秆燃烧监管,保持优良的空气质量。打好碧水攻坚战,实施澜沧江水系勐腊段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南腊河流域治理,实现对全县8个水功能区、乡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划定和保护,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对全县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整治,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打好净土攻坚战,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土地整理、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

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坚持“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双推进,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以厕所革命、两污治理、村容村貌为重点,深化城乡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农场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进“美丽农场”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一清”和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全面完成农村、农场社区旱厕改造,不断深化城乡综合整治、南腊河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园区循环发展,推进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凸显“热、傣、水、边、绿”特色,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专栏5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程

蓝天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整治工作,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普及。实施勐腊县颗粒燃料加工厂建设、勐腊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实施勐腊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田园清洁建设项目。

碧水攻坚战。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实施澜沧江关累港口界河治理、补远江勐仑镇段等河道治理工程,开展一批清洁小流域治理。建立水质监测信息平台。

净土攻坚战。实施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建设全县土壤肥力及土壤墒情监测体系,改良土壤酸化培肥地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格实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严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勐腊县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实施农村生活用能“以电代柴”,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实施最严格的节水制度,全面推进城乡节水工作。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开展勐腊县土地储备整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提质改造,实施勐捧镇土地平整、勐腊农场宅基地整理项目,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落实国家推行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

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强化绿色发展服务支撑,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以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热区生态农业、生态胶园、生态茶园、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产业发展和升级,创造更多的生态产品,打造和宣传绿色品牌。以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植物园基地、勐远仙境基地、望天树基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为载体,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鼓励使用绿色建材和绿色出行,开展绿色消费活动和无纸化绿色办公。推进“畜”“畜”“畜”等多种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加快相应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森林管护站和边境外来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防灾体系,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加大生态林护林工作。持续开展毁林种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打击毁林种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宣传活动。严格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政策导向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付费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重点领域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持续加大河湖“清四乱”及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强化河、湖、库、渠巡管治工作,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爱路护路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推进美丽县城、生态乡镇、森林乡村等创建工作,确保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连续稳定处于高水平。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基础较好的乡、村、小流域为依托,做出1~2“两山”转化典型案例,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专栏6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重点工程

涵养生态美。加强生态涵养建设,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湿地保护率等指标居于全省前列,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创建环境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等居于全省前列。

提升城市美。持续推进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国家卫生县城

塑造乡村美。建设10个乡4个农场供水、两污处理、公厕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做优集镇、作美村庄、做特民居,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展现山水美。实施国土山川大绿化,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望天树景区、勐远仙境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景区,开展南腊河等滨水景观建设,推进美丽公路、湿地公园建设。


第四章 推进沿边开发开放

 

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澜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核心,以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引领,全方位推进沿边开发开放。

第一节 全面筑牢沿边开发开放基础

按照适度超前、保障重点、分步实施的理念,加强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不断改善口岸通行条件,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周边国家口岸设施功能衔接、信息互联,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注重口岸与通道、机场、港口等统筹规划设计,推动磨憨铁路口岸与中老铁路同步开通,推进关累港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和码头泊位改造提升,达到国家级对外开放条件。继续抓好勐满开放口岸报批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升级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争取建设关累港、勐满通道2个综合保税区,争取将关累港和勐满通道纳入云南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区。推动中、老、泰三国多边运输协定的签订及《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运输协定》的实施,打通国际大通道运输堵点,实现中、老、泰三国之间人员和货物的便捷流动。

 

 

专栏7  打牢开发开放基础重点工程

经济合作区。实施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老边境文化广场、中老国际商业街、合作区水库周围市政道路建设、玉磨铁路磨憨站规划十一号路、磨憨7号路至8号路连接线道路工程、茶农大道(磨龙大道至东盟大道)、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对外开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勐满口岸。加快实施口岸联检楼提升改造、口岸查验货场、口岸综合监控系统工程项目、口岸查验货场桥梁建设、口岸综合办公楼、口岸边民互市点(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关累口岸。水运口岸查验监管货场二期、出入境旅客通道建设、四国联合巡逻执法前进指挥部、集装箱码头修缮及附属设施建设、检验检疫综合查验用房、检验检疫倒班宿舍技术业务用房、人员进出境便民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二节 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跨境经贸合作新模式、安全便利的边境管理新体制,促进边境贸易投资自由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沿边开发开放经验与模式。以边境(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过境贸易、跨境金融、进出口加工等外向型产业为重要抓手,推进与周边国家在监管服务、人员往来、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合作。积极推进跨境金融创新发展,逐步扩大人民币结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促进对外贸易从单一经营向双向合作转变,从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从地区性发展向带动区域发展转变,实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加快关累、勐满边民互市贸易二三级市场建设,促进边境贸易转型升级。

 

专栏8  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重点工程

经济合作区。实施海城国际物流集团(磨憨)保税物流中心、云南磨憨跨境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中老经济合作区国际金融中心A银行业金融机、中老经济合作区国际金融中心B证券公司、中老经济合作区国际金融中心C保险公司、中老经济合作区总部经济写字楼等项目建设

勐满口岸。加快实施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产业提升工程、中胶永生(东南亚)橡胶科技庄园、新型浓缩乳胶深加工综合开发、勐满中老国际商业街、西双版纳云锰新兴天然橡胶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勐满园区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

关累口岸。加快推进关累水港经济物流产业园区、澜沧江湄公河关累救助基地、关累港扩能工程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中老、中缅、中老泰经济走廊建设,多渠道、多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品牌,搭建特色经营和文化展示平台。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及中老缅泰四国边境九方合作机制。规范管理县内跨境教育、跨境务工、跨境婚姻等人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继续举办好泼水节、易武斗茶大会和磨憨国际赶摆节,不断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

 

专栏9  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工程

教育。中国东盟职业技术培训机构(高职及以上,培养高级技工)、勐腊县磨憨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关累国门中学、关累国门幼儿园、中国(勐腊)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二期)。

文化。中老边境文化广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门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医疗。中老经济合作区国际康养医院、磨憨镇康养中心、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养老中心、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医院传染病科(感染楼)、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医院等项目建设。

其他。中老经济合作区半山酒店、中老经济合作区边境特色小镇、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腊县特色旅游城市、中老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经贸交流核心示范区、勐腊热带雨林穿越之旅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农业合作综合服务中心、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浙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加快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以中老铁路经济带为联动轴、以口岸(通道)为支撑点、以浙商产业园为载体、以试验区和合作区为车头,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以边境(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过境贸易、跨境金融、进出口加工等外向型产业为重要抓手,做优做强旅游文化业,做精做好特色生物业,创新发展健康养生业,培育发展商贸物流业,主动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和产业聚集发展平台。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提升磨憨、关累和勐满口岸功能。推进试验区工业园“一园多区”建设,全力打造不同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城园区、勐满园区、勐仑园区和关累园区。做好勐腊—磨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和招商引资“五篇文章”,把勐腊县城建设成为中老边境第一城市、磨憨口岸建设成为中老边境第一口岸优化县区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推进“管委会—园区指挥部—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县区发展强大合力;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我国联通中南半岛各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的目标;推进生态屏障功能区建设,打造全省全国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边境示范区;围绕旅游文化、特色生物、健康养生、商贸物流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整合、调动县区各种招商引资的资源和力量,瞄准周边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以引进大项目和有助于形成产业聚集、产业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极的项目为重点,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建好项目,保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专栏10  加快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建设重点工程

推进试验区内勐腊试验区工业园县城园区铁路专用线、玉磨铁路勐腊火车站基础设施、勐腊火车站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玉磨铁路勐腊火车站片区仓储和冷链物流城、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满园区冷链物流设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关累水港经济物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西双版纳云锰新兴天然橡胶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道燃气工程、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溯源体系农业新基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特色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示范等项目建设

 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

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围绕国际合作新样板的核心使命,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建产业园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小组团”滚动开发,依托铁路、公路货运通道,借鉴平潭综合实验区、横琴新区以及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一线放宽、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封闭运行”的监管模式,创新推进围网区建设,发展高档商品保税仓储、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壮大边民互市贸易,着力发展做大国际商贸物流产业;利用周边原材料、劳动力,承接国内产能输出,培育农产品加工、设备组装和机具装配、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产业,振兴进出口加工制造业;利用丰富跨境旅游线路,积极融入“金四角旅游圈”,以免税购物为引领,集聚旅游要素,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打造免税购物新地标,打造边(跨)境旅游游客集散地、国际消费品集散地、高档商品进口“世界超市”,做强做优边(跨)境旅游产业。支持中老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经贸交流核心示范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跨境旅游、免税购物、高端医疗、健康体检、文化创意、演出演艺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总部和文化旅游平台。支持推进磨憨国际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磨憨口岸保税功能物流园区和跨境电商建设,创新海关监管服务模式,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进出境快件的核心集散地。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浙商产业园建设。加快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2025年基本建成且货物吞吐量达1亿吨左右。

 

专栏11  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

重点工程

推进合作区内磨憨至磨丁跨境高速公路、中老铁路磨憨站公铁联运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勐腊县盐塘水库改扩建、中老经济合作区董堡水库、磨憨镇新民水库工程、合作区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提升改造、磨龙东盟边贸物流枢纽、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中老经济合作区天然气工程、磨憨口岸石油储备交易库、中老经济合作区电商孵化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老合作区老联检楼至老客运站棚户区改造提升项目、中兴地产磨憨国际商贸城二期、云南双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商业地块开发、晋恒商业地产项目、光景商业地产、中国东盟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围网区工程。


第五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以建设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平台,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支持试验区开发建设若干政策,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对内深化合作

推进对内合作,推动与国内中心城市和其他国家级试验区合作,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建设,发展区域专业市场、示范带和块状经济。以“优势互补、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与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合作,优化协作机制强化项目带动,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区域内高质量协同发展。依托中老铁路互联互通优势,加强与省内县市合作,加快共同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加强与沿海地区的深度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勐腊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合作开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加强与国内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投融资、

能与技术、“互联网+”合作机制,吸引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向产试验区聚集。

二、对外扩大开放

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合作,创新政府间产业合作模式和国际化运作园区模式,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园,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提升市场、资源、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和协同联动能力,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支持橡胶、普洱茶、蔬菜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发展,大力拓展老挝、缅甸、越南、泰国等海外市场。支持县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承包国际工程,开发国际资源,提升勐腊参与国际化工程的能力。做精进出口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农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增强出口发展后劲。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对接知名电商平台,加快培育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批发和零售业务,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探索到周边国家开展医疗服务,以服务带动医药、医疗产品出口。

第二节 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率,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物资储备、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为重点,持续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管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三节 大力促进消费

积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挖掘和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改造提升传统夜间消费市场,培育夜间经济生活圈,创新发展夜间消费。

第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幅放宽重点领域市场准入,为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强化对全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为统筹推进全县各领域改革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破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审批服务质量,提高部门办事效率。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依法平等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享有在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各项权益。保护产权,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优化外贸外资企业经营环境,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第六章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跨越发展的要求,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基础,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综合运输通道。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高速泛在新网络

更新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扩大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质量,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全光网络,组织开展城乡宽带双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景区、交通干道、学校、医院、园区等重点场所千兆宽带全覆盖,完善乡村百兆光网。继续推进4G网络覆盖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科学布局以5G为核心的新基建支撑网络,推动5G网络建设。到2025年,5G网络实现行政村所在地全覆盖,推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

二、数字应用新平台

推动勐腊云平台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为重点企业和园区建云迁云、集约建设、数据治理、融合应用等提供基础和定制化数字服务支撑。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5G+”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口岸、智慧农业、智慧城管、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环保等应用体系建设,形成以数据驱动的县域综合治理新模式,加快后疫情时代智慧勐腊建设。加快智慧家庭建设,推动社会事业智慧化,在医疗、教育、应急、环保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应用,重点发展智慧教育、数字医疗。持续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实施“刷脸就行”“亮码扫码”工程。引导企业树立数字经济意识,助力传统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加快“智慧家庭”建设,推动在线消费娱乐、在线教育培训、远程健康服务等线上服务业态发展,为更多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数字生活体验。

 

专栏12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构建高速泛在新网络实施县城及乡和村委会驻地5G网络全覆盖、边境智能管控设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带一路智慧口岸小镇、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行政审批局实体政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含10个乡镇)。

打造数字应用新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勐腊县综合交通枢纽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勐腊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智慧林业、亚洲象监测队伍、勐仑智慧小镇、易武特色小镇信息网、勐捧农场智慧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一、公路

构筑国际公路网,推动昆曼大通道磨憨—会晒段改造提升,争取实施中国勐腊勐满—老挝勐新—老挝班相果—缅甸相腊—缅甸大其力国际高速公路。完善区域内公路网,加快推进“二纵一横四通道三连接两枢纽”路网建设,确保远关高速、勐绿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出县和口岸出境全部高速化。全面推进公路管护“路长制”工作,继续打造“四好农村公路”“美丽公路”,推动边防公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提升通达度,畅通最后一公里。

二、铁路

加快推进玉溪至磨憨铁路勐腊段建设,全面建成勐腊火车站以及站前广场建设,着力完善铁路枢纽功能,实现与景洪市、普洱市等地区以及老挝等重点口岸通道的快速连接,建设联接省内外、通达全国、辐射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客货两运铁路网。

三、航空网

加快推进勐腊运输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打造水路—航空、陆路—航空等航空运输,构建国际(地区)航线、国内直飞航线、省内环飞航线三级航线网络,形成辐射周边城市的1小时航空圈。

四、航道

开展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二期整治,提高通航能力。改造提升关累港配套设施,提高客货集散能力。加强与老挝、缅甸和泰国边境地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便利化,推动国际水陆、水空联运。

 

专栏13  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二纵一横四通道三连接两枢纽。二纵:景洪(小勐养)勐仑勐腊磨憨老挝高速公路(另半幅),景洪(基诺山)勐仑勐远勐腊磨憨国道213线一横:江城(象庄)曼腊易武瑶区勐腊。四通道:勐远(城子)关累镇关累口岸,勐满口岸老挝勐新勐龙班相果,尚勇曼庄老挝南克新,磨整新民苗寨。三连接:帕扎河象明勐仑,易武勐醒,勐醒关累勐捧。两枢纽:试验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综合运输枢纽和磨憨国际客运运输枢纽。

铁路。玉磨铁路(勐腊段)、勐腊试验区工业园县城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勐腊县至江城铁路(勐腊段)。

高速公路。沿边勐醒至江城至绿春高速(勐腊段)、勐远至关累口岸高速、勐腊运输机场高速、磨憨至磨丁高速。

干线公路。国道213线勐腊过境段、国道219线景洪市勐宽至小红桥(西双版纳普洱交界)、S222勐醒二分场岔口至勐满岔河、勐捧至关累至勐醒公路、尚勇曼庄至南克新、勐腊县城至望天树景区段、易武镇至望天树景区段、关累口岸至罗梭江口改造工程、磨憨至苗寨、勐腊县城至勐哈岔口、罗梭江口关累水上支队公路中老243-3号界桩(新增)、勐伴镇至茅草山(中老21号界碑)、勐腊五分场岔路口至茅草山等。

农村公路。改建四级公路1200公里。

美丽公路。改建四级公路600公里。

桥梁。罗梭江大桥、曼竜代南腊河桥、象明畜牧场大桥、曼庄大桥改扩建、勐满镇桥梁建设、勐腊镇桥梁建设、勐伴镇桥梁改造、勐捧镇曼贺南大桥、勐腊农场桥梁建设、勐捧农场桥涵与钢索吊桥建设。

机场。勐腊运输机场。

港航。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关累港扩能工程、澜沧江湄公河关累救助基地、关累工作船码头暨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关累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关累边贸区澜沧江沿线锚地建设、望天树景区旅游码头。

停车场。勐腊县城市停车场建设、勐腊县10个乡4个农场社区地面停车场建设、勐腊县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

    综合交通枢纽。中老铁路磨憨站公铁联运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中老铁路勐腊火车站片区枢纽及配套工程、中老合作区老客运站至尚勇路口边境城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勐仑镇客运站迁建、勐满国际客运站、象明乡客运站、勐捧镇客运站、瑶区乡客运站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建设更加完备的水保障网

一、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

以重点水源工程为骨干、中小型水库并举,连通工程和农田灌溉渠系工程为基础,蓄引提调及连通工程结合,加快构建干流和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防洪、灌溉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关累纳甲河水库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勐腊曼掌水库、勐捧回利河水库、田房水库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盐塘水库改扩建,推进南细河、董宗堡等重点水库前期工作。加强中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实施勐腊县水利工程补短板能力建设项目。坝区推动水利配套与产业发展同步,开展高效节水建设。加快勐腊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推进勐捧勐润中型灌区等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山区全面推广“小水网”改革模式,逐步构建山区供水安全保障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城镇周边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人口相对集中、有水源的地区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在人口相对分散区域对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进行标准化改造。

二、构建防洪抗旱减灾网

加强江河干流及支流治理,着力推进补远江勐腊段等江河干流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补远江勐仑镇段治理工程、澜沧江关累港口界河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提高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率。实施城镇防洪工程。

三、构建水资源保护网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施江河湖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加强河湖岸线管理,科学划定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构建功能分区管理体系,规范岸线开发利用行为,促进岸线科学、有序、规范利用。

四、构建水利管理智慧化体系

加强水文基础设施、监测设施和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河长制信息平台,将全县河(湖)长制信息化融入全州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建成水利业务专网,完成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行政办公自动化。

 

专栏14  水保障网重点工程

骨干水源工程。田房水库、曼掌水库、南细河水库、回利河水库、盐塘水库改扩建、中老经济合作区董宗堡水库、磨憨镇新民水库工程、红卫村水库工程,回龙广等5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勐仑勐醒官寨水闸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勐捧勐润大沟拦河坝水闸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供水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曼掌水库引水配套工程、勐伴镇白象山水库引水配套工程、关累镇纳甲河水库引水配套工程、勐腊县四大农场系统供水工程、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等。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南腊河大型灌区工程,规划建设勐捧勐润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一般中型)。

防汛抗旱工程。澜沧江关累港口界河治理工程、补远江勐腊县勐仑镇段治理工程、象明彝族乡河道防洪治理(加油站象山苗寨段)、加布托山洪沟治理工程、夹沟河关累镇段治理工程、南浪河曼旦及周边村寨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象明乡小流域治理项目、南满河坝腊至曼宽段治理工程、勐仑镇曼俄至城子南哈河河道治理工程、象明彝族乡防洪挡墙、勐捧农场防洪沟建设。

河湖生态治理及修复工程。勐腊县河湖管理范围划定项目、曼掌河生态治理项目、南腊河曼纳伞大桥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勐伴镇南腊河、南皮河河堤岸整治工程、南腊河关累段流域治理。

智慧水务建设工程。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实施智慧水务”、“智慧流域理平台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建设绿色能源保障网

一、电网建设

围绕提升城镇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实施骨干电网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城市配网建设及提升改造,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促进南方电网与农垦协作,有效解决城乡、企业、群众用电问题。优化城区电网线路,推进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建设,化解清洁能源消纳矛盾,提升智能用电和电网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以上,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

二、油气网建设

统筹谋划绿色能源开发,推进发展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前期工作。在落实气源的情况下,建设城镇燃气管网、城乡加气设施,推动城镇燃气管网与支线互联互通。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加快推动新能源车充电、换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5  建设绿色能源保障网重点工程

电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供电质量提升工程、小黑江回龙山水电站、110千伏输变电改扩建工程、35千伏输变电改扩建工程、玉磨电铁220千伏茶城开关站工程、玉磨电铁(版纳段)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普文牵、勐满牵、西双版纳牵、梭罗河牵、勐腊北牵、磨憨牵)、10千伏及以下项目农网工程、关累港园区强弱电入地项目、中压线路一次设备改造等项目建设。

油气网建设。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道燃气、瓶装石油液化气储备站、磨憨口岸石油储备交易库、加油站、中老经济合作区天然气建设工程。

第五节 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

一、建设物流枢纽

依托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昆明普洱磨憨物流通道建设,结合综合交通发展空间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强力推动物流通道和货运场站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陆路通道综合效率,有序推进勐腊县综合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中心、配送站)建设,大力发展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高效、顺畅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特色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冷库建设。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推进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快递作业枢纽)及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网路建设,推进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示范试点。加强交通邮政融合,全面实施快递下乡和快递走出去两大战略,打造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改造提升邮政基础设施,重点抓好磨憨口岸国际陆路邮政监管中心建设。

二、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

依托昆曼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中线)、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合理布局物流枢纽,加快构“一核二翼、多点支撑”物流枢纽体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境外物流市场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促进形成全县多式联运物流网,把勐腊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区域性国际货运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实施枢纽“立体协同”工程,促进物流枢纽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

三、建设智慧物流

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物流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建设一批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物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智慧物流平台运营企业转型

 

专栏16  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重点工程

物流枢纽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磨龙东盟边贸物流枢纽、玉磨铁路勐腊火车站片区仓储和冷链物流城、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关累水港经济物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满园区冷链物流设施、勐腊君卓商业物流城·智能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

物流网西双版纳云锰新兴天然橡胶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勐满农场园区物流项目、勐仑镇信息化智能化橡胶仓储物流园、勐满园区货物包装服务工程、勐满园区国际物流园、勐腊供销农博配送中心、勐腊县乡和农场社区物流基础设施、勐捧农场仓储物流贸易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七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挥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项目支撑,依托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数字云南”建设,结合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和西双版纳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全力打造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加快形成具有勐腊特色的现代园区和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现代园区

按照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突出产业特色、服务配套、循环发展,全力推进试验区工业园“一园多区”战略,努力把各园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平台、人流资金信息集聚的新洼地、实现外向发展的新载体。

一、县城园区

立足毗邻泛亚铁路中线勐腊火车站的优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地铁引导型经济圈为目标,全力推进物流、机电加工、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智慧城镇等片区开发建设,支持区内现有企业发展,引进国内外实力企业,培育发展商贸物流、冷链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文娱休闲、旅游购物等现代服务业,普洱茶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食品加工业,以及生物药业。立足县城周边的优势,聚集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国际商务、软件外包、工业设计、中介服务等楼宇产业。

二、勐满园区

以打造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为目标,支持现有企业诚康肉牛、云锰橡胶“走出去”“引进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链”“补链”,延长产业链,扩大产品业态,做强做大肉牛和橡胶精深加工业。推动橡胶木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加工范围,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勐满园区与勐满橡胶小镇、勐捧农业小镇、勐捧农场联动发展,打造集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勐满国际进出口加工基地。

三、勐仑园区

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优势资源和热带雨林资源优势,以推进勐仑特色小镇建设为重点,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影视传媒等产业;联动推进易武镇发展,创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一个世人想来、能留下、有去处的休闲度假、影视创作、画家写生、品茶创业、创意科研、娱乐购物国际化的特色园区。

四、关累园区

以关累港升级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为契机,以水港经济功能区规划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关累园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关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港口、园区交通体系,完善现代仓储、冷链加工、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尽快形成水港产业集聚能力,支持现有进口肉类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进口肉类、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水港产业,补齐关累港口(关累镇)公共服务短板,联动关累镇打通港(镇)产城互动瓶颈,聚集港口产业,努力把关累园区建设成为大湄公河流域综合性国际港口和物流集散中心。

五、推进园区联动发展

加大园区投入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园区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推动市政配套设施向园区延伸。建立健全园区联动服务机制,以互助发展、互促发展、互利发展和差位发展为原则,将县城园区、勐仑园区、勐满园区、关累园区等园区开发建设联动起来,创新构建各园区产业互动的经济发展体系。推进各园区与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飞地合作园,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园区”。

第二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建设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

以创新引领橡胶选育、种植、割管、研发、加工、贸易等全链条,做大做强、做长做深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全省全州橡胶产业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保原料供给。坚持保核心产能、保产业安全,统筹好农场和民营胶园两套体系,利用好境内和境外胶乳两种资源,为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发展提供量足质优的生产原料。推广高产和胶木兼用优良品种,加快老龄残次、低质低产胶园更新改造,扩大橡胶价格指数保险+期货试点覆盖面,确保胶园面积、胶乳产量、胶乳品质、胶农胶工收入稳中有升。完善管养机制整合场地、企业和科研单位橡胶技术力量,健全县、乡镇(农场)、村(生产队)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专业化培训,构建与种、管、养、割技术标准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与驻州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引导橡胶种植管理向集约化、机械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扶持龙头企业和橡胶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胶农橡胶林权和承包地经营权有偿流转、入股经营等方式,提高胶园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改善胶园生态结合热带雨林保护、修复、回归行动,对保护范围以外的“三超”胶园、低效胶园开展替代种植或生物多样性改造,在非宜胶区推进退胶还林。打造一批以新型栽培与生产管理模式为主的多功能示范胶园,实施水、土、肥、病、虫等方面的绿色管养措施,推广较为成熟的胶园套种模式,实现空间与资源深度开发利用。2025年,全国最大最优的天然橡胶产区,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干胶产量达20吨以上。

以产业融合促价值提升。支持鼓励产品研发在橡胶科研柔性引才、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保障,鼓励混炼胶、军用胶、航空胶及其他专用胶、乳胶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推广,把更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向市场,把勐腊打造成为橡胶科研高地、高性能橡胶加工高地、特殊用胶制造高地、橡胶综合利用高地。强化产品检验检测支持检测中心人员设备补充更新、科研项目申报、标准制定参与等工作,搭建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紧密对接橡胶产业发展所需,拓展检验检测业务范围,配合科研院所、企业完成橡胶材料科学研究、改性研究,参与企业橡胶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调试,开展橡胶废气、废水等污染问题治理研究。参与产品标准制定发挥业内先发优势,组织有代表性的橡胶企业,牵头制定各类天然橡胶产品地方标准,对橡胶行业进行规范提高橡胶的行业引领力、产业聚合力、产品竞争力。创新发展贸易服务探索依靠第三产业实现天然橡胶产值倍增和价值跃升的发展新路,在勐腊、磨憨火车站设立橡胶物流库,在勐满通道设立橡胶保税库,把勐腊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品集散区和加工交易区。

以新品研发促产业升级。把胶乳和橡胶木精深加工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充分挖掘橡胶加工领域价值空间,多管齐下、多路突破,推动天然橡胶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尽快组建落实橡胶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专班和专业团队,细化实化橡胶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及新材料攻关、企业技改、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等“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构建关键企业引领、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支撑、核心技术产品驱动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瞄准重大关键设备的减震、耐磨和密封对高性能橡胶的进口替代需求,积极谋划包装一批引领性、关键性、标志性项目,力争创建成为云南橡胶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争取更多胶园建成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实施橡胶加工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限制淘汰一批污染高、能耗高、产值低、贡献低的小企业、小作坊支持大型制胶企业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优先扶持一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年产能万吨以上的制胶厂,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橡胶木加工制造大中型龙头企业,推动优质资源、优质企业、优质平台聚合重组,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

二、做优做强旅游文化业

按照“全域化布局、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要素配套、全产业发展、全产品开发、全服务提升、全方位营销、全社会参与、全管理覆盖”的目标要求,以全域旅游为总抓手,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建设,全力打造“勐腊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勐腊”的旅游文化发展格局。

完善文旅基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城至望天树景区等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乡村的旅游公路和环线建设,开通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打通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断头路,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半山酒店、大型旅游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旅游集散与咨询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快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基础网络、交易服务营销平台体系、应用终端等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

建设高品质旅游文化目的地。以勐仑特色小镇和易武古镇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以旅游目的地城镇、集散地城镇、边境旅游城镇为创建重点,以建设现代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方向,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旅游为目标,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农家乐、特色种养殖等乡村旅游产品为载体,培育一批旅游精品乡村。加快推进南腊河国际旅游度假项目、贡茶小镇、曼龙雨林养生旅游度假村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望天树、勐远仙境等传统旅游景区,支持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积极开发森林观光、山地休闲娱乐、森林康养,新建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力争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5A级和1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跨境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

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新业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地热温泉和民族医药资源,大力发展自驾旅游、养生养老旅游、医疗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商贸旅游、边境跨境旅游和旅游咨询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持开发一批民族工艺品、特色食品、地方药材、茶叶饮品、花卉精油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旅游文化商品。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建设具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文化娱乐场所、高档酒店、会议会展中心等,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完善智慧旅游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消费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加强与境内外旅游合作,积极推进中老缅泰“黄金旅游圈”建设,着力完善“四国九方”线路互连、景区互推、游客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九方互动等机制,打造云南旅游新目的地和面向东南亚旅游集散地。深度开发勐腊(磨憨)到磨丁、琅勃拉邦、清迈、景栋、仰光等精品跨境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勐腊(磨憨)—磨丁精品边境旅游线路和景洪—勐腊(磨憨)—琅勃拉邦—清迈—景栋旅游圈。建立双边多边协调机制,搭建交流推介平台,大力拓展国际商务旅游合作,简化出入境通关手续。积极发展入境游特别是中高端入境游,提升生活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引导国内游客在境外消费回流,吸引国际游客入境消费。

创新推进“旅游+”发展。整合优势特色产业资源,加快推进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挖掘贝叶文化、雨林文化和茶文化等民族文化和地域人文风情,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元素打造自然人文景观,突出民族饮食、民族演艺、民族节庆文化特色,开发民族特色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城市旅游综合体、民族文化休闲街区,培育知名的旅游节庆品牌、特色节庆活动和旅游演艺品牌,形成旅游与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提升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民族刺绣等资源,打造勐腊民族特色的勐腊锦、勐腊陶、勐腊绣、勐腊茶、勐腊菜、勐腊节、勐腊艺等多个“勐腊系列”产业品牌,推动勐腊民族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开展“勐腊系列”品牌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等工作,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实施文化建设“五个一批”工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集中宣传“勐腊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传媒合作,扩大“勐腊系列”民族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17  旅游文化业重点工程

景区景点。推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升改造、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勐仑雨林傣寨雨林公园、望天树景区门景区、勐远仙境雨林清养康养小镇、勐仑特色小镇、易武古镇特色小镇、西双版纳倚邦·贡茶小镇、勐腊县易武古茶山茶文化茶业主题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关累藤篾山综合旅游开发。

旅游线路。建设茶马古道勐腊段马帮贡茶旅游步道、勐腊热带雨林穿越之旅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勐腊县城旅游环线。

旅游配套设施。望天树景区阿莲雅酒店二期项目、勐仑自驾车营地、易武房车营地、南腊河国际旅游度假项目、勐仑旅游小镇基础旅游设施,汇岗河、曼掌河、补角河县城段滨水景观,南嘎河瀑布休闲娱乐区,勐仑镇游客集散中心。

乡村旅游。象明古茶山生态旅游开发,勐腊县美丽家园·小康库区移民新村建设,勐捧镇景代迈村小组乡村旅游,中老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经贸交流核心示范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门文化公园,勐捧镇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文化村(温泉村委会南泥村小组)建设项目,勐仑镇乡村振兴文旅康养,勐腊县乡村旅游建设、勐伴镇乡村旅游,勐伴镇白象山旅游开发曼里民族旅游村建设,磨憨镇民族特色村建设。

文化广场建设。中老边境文化广场、关累镇民族文化广场、关累口岸四国文化广场、勐捧镇民族文化广场、磨憨镇民族文化广场、瑶区乡民族文化广场勐捧农场文化体育广播设施建设,关累四国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程。挖掘、整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少数民族戏剧传承恢复、特需商品和传统生产工艺、手工艺抢救等计划,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认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建设勐腊东盟非遗文旅聚落、勐腊镇傣族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到2025年,新增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人。

民族艺术乡建设工程。开展“一村一特色”民族艺术之乡建设,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 等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争创“云南省民族艺术之乡”的命名,推动乡村民族艺术繁荣发展。到2025年,新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建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区,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支持申报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巩固提升已命名的曼旦村等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到2025年,新增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双百工程扶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和文化精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推出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和民族旅游精品,不断巩固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局面。到2025年,新增民族文化精品4个,知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4人。

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工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的行政村,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为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民间机构与社会组织参与“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推进建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文物展览室、博物馆。

三、做精做好特色生物产业

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具有勐腊特色的特色生物产业。

特色农业。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抓好水稻、玉米等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依托全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县资源优势,打造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发展天然橡胶立体种植模式,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天然橡胶第一县品牌。加大古茶山和古茶树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古茶园区域划定、植株挂牌保护,引导茶农科学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象明乡、易武镇为核心对古茶山生态环境整体保护与景观提升,建设生态优质茶园,加强台地茶生态改造,助力云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甘蔗生产向优势区域转移,巩固勐伴镇、瑶区乡重点发展区,加强与老挝奔怒县、勐新县及勐龙县蔗区合作。培育壮大蔬菜产业,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培育现代蔬菜产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构建“冬季蔬菜+常年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热带水果产业,加强高标准果园建设。巩固发展传统生猪、家禽、水产品养殖,引导扶持蜜蜂和肉牛养殖,丰富特色养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珍贵用材林建设,打造全国珍贵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苗木产业,科学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争取每个产业创建2~3国内知名品牌。

生物医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培育、引进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加强种子库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生物种业。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优势,优化傣药南药等特色资源种植结构,加大砂仁、石斛、重楼、金线莲、大黄藤等药材种植面积,充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产业化基地,加快开发以砂仁等为主中药材加工业。

 

专栏18  特色生物产业重点工程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实施粮食安全保障项目,建设冬玉米示范片10万亩,每年种植2万亩;水稻示范片10万亩,每年种植2万亩;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开展技术培训。到202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3万亩,粮食产量力争达到9.5万吨。

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积极引进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5%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勐腊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做好产品研发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施优质香蕉良种基地建设、冬瓜猪繁育研究中心、勐捧农场优质型良种猪养殖等建设项目。力争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林业良种使用率达到70%以上,畜牧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实施中低产茶园改良建设、生态茶园建设、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建设,勐腊、勐捧、勐满、勐醒等农场低产低质胶园改造提升,建设天然橡胶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农场产业基地建设,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热带水果基地建设,低产砂仁园复壮更新改良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肉牛产业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化建设等项目。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勐腊东南亚热带生态农业观光综合体、勐醒农场特色农业农庄、勐捧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磨憨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

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大力开展农产品牌创建和推广活动,争取每个产业创建2~3个国内知名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60个以上。

四、培育壮大加工制造业

普洱茶加工产业。坚持走高端化路线,深度挖掘厚重的普洱茶历史文化,以文化赋能易武、象明普洱茶核心产区打造普洱茶顶级产区要坚持走产业化路线,推动重点茶企达产达效,补齐茶叶精深加工短板推进普洱茶精深加工,做好古茶资源保护与开发,强化名优茶效应,延伸普洱茶产业链条,大幅提升茶叶产业附加值,支持普洱茶加工企业由粗制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加快推进易武陈升福元昌茶厂、山青花燃茶厂等企业普洱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

橡胶木及轻木加工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整合橡胶木材加工企业鼓励发展精深加工,继续推进以橡胶木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引进橡胶木生物高分子改性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拓宽橡胶木应用领域,对自然板、指接板生产线进行技改扩建,建设生物质燃料生产线及功能区的配套工程,生产活性炭、木地板、家具半成品等。全力打造集种植、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轻木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链,抢占面向东南亚的行业制高点,实现橡胶木、轻木木材加工等建材业特色发展。

水泥建材产业。采用行业内一流的工艺、装备技术和环保设施,按照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超低排放”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快新建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点推进云南尖峰大展水泥年产120万吨生产线等项目,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带动勐腊县运输、电力等产业。

食品加工业。做强做大肉牛屠宰加工业,解决好肉牛“养”“进”“链”问题,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健全集屠宰、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全国肉牛产品保供基地完善屠宰厂等设施建设,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积极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开发具有营养健康功能的食品,加快肉牛育肥、屠宰产品加工、冷链配送等跨境肉牛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牛肉加工产业,带动全县肉牛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加快开发以熟食肉制品、澳洲坚果、蔗糖、蜂蜜等为主的特食品加工业。

民族工艺制造。依托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加快民族工艺制造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民族工业文化创意,壮大以民族乐器、民族织锦、民族服饰等为主的民族工艺制造。

 

专栏19  加工制造业重点工程

橡胶制品制造。年产8万吨天然浓缩乳胶8千吨胶清胶改扩建项目、年产800万个乳胶枕头50张乳胶床垫改扩建项目、年产5万吨高性能特种橡胶深加工建设项目、勐腊制胶厂迁建、达维浓乳及凝标胶技改项目、新型制胶初级加工厂等项目建设。

加工制造。续建金佳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橡胶木综合开发、新建或改扩建橡胶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气化供热联产项目4个、勐捧镇生物科技蚯蚓肥料项目(金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南尖锋大展水泥有限公司、橡胶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气化供热联产项目、橡胶木制品工艺及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项目、勐腊韵佳木业有限公司橡胶木精深加工项目,磨憨口岸机械装备展示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

绿色食品加工。开展勐腊县跨境肉牛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项目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勐腊农场魔芋加工厂、支持诚康肉牛做强做大。技改扩建勐捧糖业有限责任公司3500/日、勐腊糖厂迁建、勐满农场生态水果深加工、滇云蜜语现代化蜂蜜产业设施等项目建设。

五、创新发展健康养生业

抢抓国家和省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养生服务业的机遇,发挥“天然氧吧”“避寒胜地”“绿色宝库”“有机食品原生地”等优势,推进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统筹利用生物医药、医疗、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互联网与健康融合、食品与健康融合,构建集医疗康体、养老养生、健康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体系,推动勐远清养康养小镇等健康养生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智慧健康产业、健康食品产业、避寒养老产业、体育健身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养生、康养、清养基地。

 

专栏20  健康养生产业重点工程

    勐仑自驾车营地、易武房车营地、西双版纳倚邦·贡茶小镇、望天树景区阿莲雅酒店二期、勐远仙境雨林清养康养小镇、茶马古道勐腊段马帮贡茶旅游步道、勐腊热带雨林穿越之旅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腊县特色旅游城市、勐捧镇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文化村(温泉村委会南泥村小组)、南腊河康养度假营地、勐捧镇温泉度假村、勐仑镇康养中心、勐满镇休闲娱乐与乡村旅游、中老经济合作区半山酒店、中老边境雨林房车营地、中老经济合作区国际康养医院等项目建设

六、培育发展商贸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依托昆曼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中线、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以勐腊县城和勐仑镇、勐满镇、关累港为重点,加快商品交易区、仓储中心、冷链配送中心和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引进现代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跨境物流直达运输企业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以及服务外包,促进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电子商务、金融等融合发展,拓展物流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把商贸物流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合理布局物流产业,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完善物流设施,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发挥试验区、合作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依托磨憨口岸、关累港等平台,培育发展跨境物流直达运输企业。以勐腊县城、勐仑镇、勐捧镇、勐满口岸、关累口岸为重点,支持企业商品交易区、仓储中心、冷链配送中心建设,把勐腊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物流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创新发展物流运输的新业态、新形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围绕专业化、社会化、智慧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电商物流、城乡配送等。大力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智能化水平。

商贸服务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重点完善城区商业中心、乡商业中心等商贸服务网络,完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功能,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提升传统零售业,发展新零售业态,推进批发业经营方式创新。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大力发展城乡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积极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在城市商贸综合体建设中引入高端商业业态,形成1~2个以现代商贸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城市综合体。用好用活国家和云南省支持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加快对外贸易从单一经营向双向合作转变,从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从地区性发展向带动区域发展转变,实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强特色街区、城市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夜间消费市场,建设特色街区、美食购物等示范项目,打造夜间经济地标、升级夜间经济商圈、培育夜间经济生活圈。积极引进各类金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营业网点,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向乡(镇)、村(社区)延伸服务网点和服务,加快实现偏远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边境地区金融服务,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化。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将园区开发建设同产业发展联动起来,创新构建园区和产业融合互助发展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大力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以数字技术为引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推进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加快新经济产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


第八章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建立健全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增强创新动能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培植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育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农业科技孵化器,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利用科技入滇机制和沪滇科技合作平台,吸引省外涉农企业、科创平台、人才队伍落地勐腊。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业务对接,创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技术联合攻关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设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四位一体”新型研发中心。支持产业园区企业建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勐腊鲜明特色、产品质量与技术世界一流”的橡胶产品。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孵化平台,推广商业模式,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建立完善鼓励创新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快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成果转化模式,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构建集转化、展示、体验、交易于一体的多形式创新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共建、高效服务,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开展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力度,逐步提升“名、特、优”产品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第三节 促进创新创业创造

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创新创业新热潮,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计划,大力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创新主体从小众到大众、创业创新载体从重点布局到全面建设、创业创新服务从强硬件条件到重软件服务的转变。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加强创业孵化园和园区众创空间建成,形成覆盖全县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打造众创空间等新兴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创业投资机构。建设以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化创意等为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艺术家群体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创业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组织发展手工艺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加强“双创”政策、措施、项目、资金合力。打造创新创业重点展示品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推广应用,弘扬创新创业进取精神。

第四节 大力建设数字勐腊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勐腊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勐腊、智慧勐腊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商贸、物流、科技等信息服务系统,拓展“互联网+”在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的应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以数字技术为引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推进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

 

专栏21  创新型勐腊建设重点工程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勐满园区云锰橡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财税为保障、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云锰橡胶打造成为具有勐腊鲜明特色、产品质量与技术世界一流的橡胶产品。支持勐仑园区利用好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资源,建设孵化平台,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商业模式,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智慧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城管等建设项目,实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带一路智慧口岸小镇建设。开展与一部手机系列应用的数据、业务对接,推进智慧城市各项服务的归一化管理与服务。

智慧县城建设。推动交通及停车、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综合管廊等城市设施数字化展示及管理,打造便民惠企、社会治理、城市平安、城市管理等应用服务。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试验区“两带两核五区”空间布局,突出产业、人口集聚和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四个重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区主要承担提供生态产品、确保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承担提供农产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功能。城市化地区主要承担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聚集经济和人口、支撑全县发展产业和城市化开发的功能。综合服务区重点促进行政、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卫生等功能协调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做美县城

增强县城发展核心作用,强化勐腊镇与磨憨镇联动协作,积极推进勐腊磨憨一体化,不断提升勐腊城市等级,提高开放发展水平,有序扩大县城发展规模,做大做强边境城市。按照“一轴二环四片区”的美丽县城总体构想,全力推进城市环境整洁美、城市空间品质美、人居生活和乐美、文化风貌特色美、功能产业活力美“五美”工程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区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充电桩、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合理增配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制度,提升城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争创国家级卫生县城。加强曼纳伞大桥、火车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前期工作。聚焦特色、产业、生态、干净、智慧五大要素,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人文特色、塑造城市风貌,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加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完善县城公园、绿地、运动场、娱乐等配套设施和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美丽县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2025年,勐腊磨憨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聚集产业、人口能力明显增强,勐腊县城成为中老边境第一城、宜居宜游宜业现代化口岸城市。

二、做特城镇

按照“一纵两横”总体发展格局和“11224”城镇化规划布局,分类别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型、旅游型、边境口岸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四个层次”城镇化联动发展。加强口岸城镇建设,统筹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推进形成口岸工厂、口岸市场、口岸城市相结合的口岸经济综合体建设。把磨憨建成现代化新兴边境口岸城市,把勐满建成重点口岸经济区和口岸城镇。加快边境特色城镇、特色小镇、重点示范镇试点建设,重点打造勐仑、勐捧、关累、易武等乡(镇),完善配套相应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推进勐满国际橡胶小镇建设,推进橡胶加工企业实现新突破。加快易武古镇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将易武镇建设成为中国贡茶第一镇和茶马古道旅游古镇,形成沿边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睦邻安邦富邻的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农场)建设绿色城镇、智慧城镇、森林城镇、海绵城镇。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促进人口向重点乡镇和园区集中,培育壮大勐腊镇、勐捧镇等人口超过3万人的小城镇。强化城镇精细化管理,提高边境城镇管理水平和口岸服务质量2025年,各类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北茶南胶西港中服务”的总体构想,健全全县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全面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北茶,立足茶马古道、贡茶故乡等独特资源,推进易武、象明区域做精做特普洱茶产业。南胶,立足天然橡胶优势资源,推进勐满、勐捧区域做大做强橡胶产业。西港,全力推进关累港国家级口岸开发建设,打造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开展澜湄合作和“一江游六国”第一港。中服务,全力推进勐腊县城和试验区工业园县城园区开发建设,不断增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打造云南服务东盟中老边境第一城。

专栏22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工程

11224城镇化规划布局。推进勐腊磨憨一体化,建设勐仑、易武为旅游型特色小镇,关累、勐满为边境口岸型特色小镇,勐捧、象明、瑶区、勐伴为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

“美丽县城”建设。5.7平方公里的县城建成区内,建设旅游公厕、县城环卫设施改造、城市标识系统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城区道路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国门中心公园、道路等建设。到2025年,勐腊磨憨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聚集产业、人口能力明显增强,勐腊县城成为在周边国家有影响力和辐射力、宜居宜游宜业现代化口岸城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腊县城镇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勐腊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勐腊县城河东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勐腊县城市排水防涝综合治理工程、小磨高速勐腊南进出口连接线改造工程、勐腊县东环线(曼纳伞大桥-小磨公路段)工程、勐腊县新城区纳囡路、育才路、西环线二期道路工程、乡街道提升改造、勐腊县城市消防设施等项目建设

棚户区改造。对勐腊县城镇村、老文化馆、粮食局片区、机械厂区、勐仑镇等棚户区改造,约500户。

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勐腊县城区老旧小区14个,约700户及附属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勐仑特色小镇、易武古镇特色小镇、勐满橡胶小镇、勐捧中心集镇、磨憨口岸小镇等建设,打造一批沿边特色小镇。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坚定不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加快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开创农业农村新局面。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做好各项政策有效对接,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落实好脱贫攻坚后续安排和巩固提升工作,加强产业、就业扶持,重点围绕茶叶、橡胶、砂仁等传统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带动,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1+N”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提升脱贫质量。建立健全“一平台、三机制”,建立统一的救助平台,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做好政策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衡量城乡相对贫困的主要标准,推动相对贫困机制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精准确定城镇和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加大对相对贫困人口的重特大疾病救助、教育援助、就业援助力度。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培育打造一批产品定制型、科普体验型、休闲娱乐型的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经营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农业生产托管、联种联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小农户,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帮助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编制和优化村庄规划。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根据村庄自然禀赋资源,深入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突显乡土化、多样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任务,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村庄建设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依托傣乡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魅力,以及优越的森林资源优势,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傣乡。加强对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保护,全面落实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培育一批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提升永久保留的特色村,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点、线、片、面结合,整体推进建设“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继续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的治理,推进村庄“七改三清”和“厕所革命”。开展乡村增绿添美行动,利用乡土树种、本地花木对村庄路、渠、塘、院等进行绿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美丽乡村、“五好”村创建工作。到2025年,建成一批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守边固边型美丽宜居村庄,全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取得重要突破。

第四节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集体产权改革力度,落实和搞活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应用,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政策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稳妥引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合理配置利用。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实业。完善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途径,逐步形成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第五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投入,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健全城乡普惠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效率和质量,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引导推动城市工商资本和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化。聚焦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服务乡村。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完善覆盖全县的农业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城镇反哺农村力度,充分发挥城区、镇区、园区、景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城村、镇村、园村、景村联动发展。拓宽落户渠道,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

 

专栏23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田园综合体开发项目、勐腊县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勐仑天然橡胶交易中心及易武普洱茶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

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实施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到202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达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50%以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加快产业链延伸和产城融合、产业功能拓展,争取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农村农户污水管网及一体化设施处理建设,推进集镇污水处理建设,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推进厕所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农村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项目建设。


第十  全面深化改革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全面释放发展活力。

第一节 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完善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提升政府科学调控能力、经济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迭代升级,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最多跑一次”。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防控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园区指挥部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具有勐腊特色的“管委会—园区指挥部—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深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改革。

第二节 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搞活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破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促进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大幅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和占比。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强政策协调性,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第三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实体经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优化政府投资方向,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公益性和基础性建设领域。推进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创新,规范政府平台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大项目。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衔接、整体推进,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

第四节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一、推进教育体育事业改革

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开展多种形式办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民族教育加快发展机制。完善校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聘任,探索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推进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完善体育竞赛、场馆运营、职业体育等领域体育事业管理运营。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持续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推进医疗、养老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边境一线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探索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深化住房保障体制改革,推动实现“住有所居”。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生活,推动实现“弱有所扶”。完善和落实孤儿保障制度。坚定不移地深化殡葬改革,紧紧围绕节地、生态、文明、惠民殡葬,加大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积极倡导殡葬移风易俗,实现火葬区殡仪馆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并达到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到2025年,每个乡(镇)、农场社区至少建立一个农村公益性公墓。


第十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普惠性,补强民生短板,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幸福勐腊。

第一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法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节 持续扩大就业创业

一、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更突出位置,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工程,积极支持众创空间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利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扶贫车间等开发就业岗位,帮助当地剩余劳动力积极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提供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

二、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勐腊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扩大培训实训规模,让城乡居民接受优质技能培训和实训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整合全县培训机构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搭建线上线下培训平台,针对培训对象学习意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观念、学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升培训。

三、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

构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做好就业岗位推荐,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推介、权益维护等服务。加快建设乡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服务队伍,逐步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乡(镇)全覆盖、就业公共服务窗口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体系,抓好劳动保障监察、劳动合同签订管理、劳动争议仲裁等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强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抓好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工作。优化县示范幼儿园,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创建,提升村幼儿园办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建、改扩建和修缮一批义务教育学校,补齐教师周转宿舍、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寄宿制学校设施等短板,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消除“大班额”,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勐腊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创建民族文化示范学校,继续实施“直过民族”聚居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程。

二、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引企业入园进校,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建好用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引导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本土特色产业和领域开设专业,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学徒制度,加强专业实训基地提质达标工作,为勐腊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拓展“互联网+教育”,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扩大建立定向或委托培养全科型、一专多能教师机制,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骨干教师交流、优秀校长轮岗工作,继续实施 “三区人才”支教,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确保与全县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数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补助标准。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协调发展。继续加快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加强与各方联动,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稳步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镇低保、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以及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补助标准,充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力度,解决好中低偏下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三、提升社会专项事务管理水平

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困境儿童及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不断规范收养登记办理,进一步健全乡村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队伍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快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加快垦区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完善农场社会保障服务。

四、完善多元化养老体系

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支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继续开展敬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中心、养老院等一批养老机构建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养老新业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第五节 全力推进“健康勐腊”建设

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补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康危害因素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全面提升疾病预防和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加快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防治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传染病防治合作,规划建设边境一线立体防控体系和传染病国际防控中心,加强边境公共卫生防疫,统筹新冠肺炎疫情和登革热等防控,巩固扩大疫情防控成果。

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医院提质达标,提升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坚持中傣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傣医药,加强综合医院中傣医药科室建设,推进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中傣医药服务。组建县域中傣医医疗联合体,加快推进试验区医院、县中傣医医院综合楼及县域内医联体项目建设。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规范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实现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提升远程医疗服务水平。引进县外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

三、加强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保障

加强全科医生和急需紧缺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全面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职业健康、老年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行动,继续做好卫生监督、采供血、爱国卫生等工作,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水平。推进妇幼保健院达标创建,加强儿科能力建设,持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普及全民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康体检活动,推广卫生健康生活,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和行动,强化健身步道、骑行道、社会足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民族体育运动场等功能,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活动,注重群众体育、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推广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打造勐腊·磨憨国际热带雨林摩托车穿越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

 

专栏24  增进人民福祉重点工程

教育。实施勐腊县第三中学、第三幼儿园、中国(勐腊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二期)、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第三幼儿园、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中国东盟职业技术培训机构(高职及以上,培养高级技工)、老年大学、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项目建设

卫生健康。实施基层医疗服务提升、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医疗会诊乡乡通等工程,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医院、县中傣医医院妇儿科、傣医药综合楼建设、勐醒医院、关累镇卫生院、县中傣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勐捧镇中心卫生院、勐腊县妇幼保健院、勐腊县第二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医院传染病科(感染楼)等项目提升改造及建设,改扩建勐伴镇村卫生室等一批村卫生室。

体育设施。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和行动,推进老年人健身工程、乡村健身场所及设施、综合训练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设施等项目建设。

社会保障。推进勐腊县未成年人救助(救助站)保护中心、医疗保障业务综合服务楼、勐腊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勐腊县军供服务保障一体化勐腊县殡仪馆、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殡仪馆提升改造、农村公益性公墓、尚勇烈士陵园修善、解放纪念碑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养老中心、勐仑镇敬老院、勐捧镇敬老院、磨憨镇敬老院等项目建设。

其他社会事业。勐腊县爱国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

 


第十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自治基础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推动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繁荣

第一节 加强法治勐腊建设

一、加强依法治县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实施 “八五”普法规划,将《民法典》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重点内容。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规范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制度,全面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增强全民守法意识观念,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依法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

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构建全方位的保护公民权利和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体系。建立职能集中、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管理,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执法力度。全面推行“阳光执法”,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办案的制度规范、程序时限等信息,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三、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重大节庆、会议安保等维稳工作,深入开展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缉枪治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矛盾纠纷排查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完善互联网法院运行和涉网案件审理机制,建立与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网络执法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和救济救助机制,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及各种群体性事件,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与风险,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推进。

第二节 加强平安勐腊建设

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二、维护国家整体安全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安全稳定,不断提高安全能力,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确保长治久安。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组织体系和规范化建设,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渗透和分裂破坏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装备和专业力量建设,健全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严厉防范和打击各类敌对破坏活动及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沿边地区安全稳定与良好秩序。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勐腊。落实平安勐腊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重点地区和领域综合整治,有效防范化解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持续整治黄毒赌,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跨国犯罪,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大数据实战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治安防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大型活动社会面治安管控。加强群防群治力量整合,深化新时期群防群治新模式。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饮食用药安全。严把食品安全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入口关,实施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全覆盖,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保健食品、网络餐饮服务食品、校园食品安全守护等整治。推动药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强化对疫苗配送、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强化血液制品、植入介入医疗器械等高风险药品医疗器械的经营使用监管。强化市场监管与卫生健康、医保、公安等部门的工作配合,形成综合监管合力。强化日常监管,健全完善药品监管网络,加强农村、城郊结合部、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日常监管。健全和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五、完善公共应急救援机制

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针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建立灵敏高效的预防和应急救援机制。做好地震、气象、红十字会等工作,加强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体系建设。

 

专栏25  政法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推进勐腊县人民法院审判法庭辅助用房、勐腊县人民检察院办案业务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勐腊县人民检察院两房建设项目附属工程、勐腊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业务技术用房、关累森林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勐捧人民法庭、勐仑人民法庭、勐仑派出所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加强和谐勐腊建设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党校培训全过程,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设施,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促进文化和谐。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以社区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载体,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促进诚信勐腊建设。加强军地协调,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发扬“双拥”光荣传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和军供保障工作,争创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县)落实党管武装要求,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设施保护等工作。

二、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城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绿色、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努力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城市。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综合素质为重点,坚持为民创建、创建惠民的理念,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程来建设,发挥好县级的主体作用和枢纽功能,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强整体工作统筹建立有效运行机制科学统筹调配资源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振群众精气神、增强基层凝聚力更好地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

 

纲要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经勐腊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纲要》的实施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好履行县区各部门职能职责,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完善监测评估机制,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持续提升领导能力和水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为《纲要》实施提供坚实保证。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完善决策咨询体系,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健全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党委统筹全局、各方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强化规划引领

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建立县级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部门规划等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提出的县级重点专项规划,按照谁牵头编制谁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细化实施方案,确保专项规划有效落实,有力支撑好《纲要》的顺利完成。

第三节 强化人才支撑

用足用活用好云南省支持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解放思想,制定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加快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以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校企合作培养产业人才。积极推进柔性引才政策,培养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创新管理能力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队伍。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围绕纲要提出的目标定位明确政策导向,强化制度保障,统筹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环保、改革、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形成强大政策合力,保障规划纲要实施。

第五节 强化监测评估

纲要设置的主要目标指标、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制定的重大政策、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强化监测评估和跟踪落实,提升规划实施效能。规划编制部门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各类规划编制部门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县级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县区各有关部门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探索实行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相挂钩。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不怕艰辛,为勐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

 

附件:1.勐腊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2.勐腊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和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3.勐腊县十四五县级重点专项规划责任分工

4.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磨丁经济合作区战略区位示意图

5.勐腊县十四五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6.勐腊县十四五交通规划示意图

7.勐腊县十四五特色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8.勐腊县十四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附件1

勐腊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计算    
单位

2015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执行情况

执行情况

指标      
属性

基数       

2020年目标

年均
递增(±%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预计数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72.51

124

11

81.53

86.90

109.83(与四经普衔接修订数)

125.88

126.81

超额完成

预期性

  第一产业

亿元

29.77

35

5

31.58

33.24

35.55

43.23

47.38

超额完成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10.14

22

10

12.20

13.98

13.38

17.53

18.30

完成困难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32.6

67

15

37.75

39.68

60.90

65.12

61.13

完成困难

预期性

2

人均GDP

25108

38810

8.8

28036

29667

37242

42397

41713

超额完成

预期性

3

一、二、三次产业比重

%

41:14:45

28.2:17.7:54.1

 

38.7:15:46.3

38:16:46

32.4:12.1:55.5

34.3:14:51.7

37:14:49

完成困难

预期性

4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

%

44.8

50

5.2

45

45.5

46.4

52.4

50

同步完成

预期性

5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71

105.39

8.2

80.15

86.1

98.5

111.07

136.6

超额完成

预期性

 

其中: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4

23.7

9

21.01

26.90

35.24

37.17

55.94

超额完成

预期性

 

      农业总产值

亿元

55.6

81.69

8

59.14

59.20

63.26

73.9

80.66

完成困难

预期性

6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万元

37118

59779

10

36366

38631

41980

42971

33599

完成困难

预期性

7

基金预算收入(县本级)

万元

6775

16500

19.5

5433

22059

60857

60511

30263

超额完成

预期性

8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万元

243363

391939

10

268566

280813

311214

351020

316120

完成困难

预期性

9

基金预算支出

万元

9856

20000

15.2

11580

20720

43566

59351

194416

超额完成

预期性 

10

金融各项存款余额

亿元

95.72

192.53

15

122.84

135.22

123.85

122.97

133.63

完成困难

预期性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亿元

66.83

134.2

15

77.70

87.82

89.68

93.01

99.45

完成困难

预期性

11

金融各项贷款余额

亿元

52.94

111.19

16

68.77

78.91

83.93

92.98

96.71

完成困难

预期性

12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81.13

301.23

30

106.12

134.17

67.55

82.25

79.83

完成困难

预期性

其中:勐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48.13

178.7

30

/

/

/

/

/

 

预期性

13

五年累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亿元

224.65

953.77

 

106.12

240.29

307.84

390.09

469.92

完成困难

预期性

其中:勐腊五年累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亿元

153.6

565.81

 

/

/

/

/

/

 

预期性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3.53(与四经普衔接修订数)

42.6

16

38.28

43.8

50.01

55.52

49.64

超额完成

预期性

15

对外经济贸易总额

亿美元

26.54

55.27

16

24.21

30.03

29.54

36.53

28.65

完成困难

预期性

16

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

万人次

403.5

811.58

15

459.27

686.33

853.36

1014.72

395.75

完成困难

预期性

17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40.23

113.26

23

52.92

80

102.32

125.89

74.03

完成困难

预期性

1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587

33005

11

21271

22994

24765

26919

28077

完成困难

预期性

1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09

15125

13

8981

9780

10699

11908

12777

完成困难

预期性

2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

1.3

3.5

2.2

1.5

1.3

1.6

2.5

2.9

超额完成

预期性

21

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28.97

32.3

2.2

29.19

29.39

29.59

29.79

30.50

完成困难

约束性

22

其中:户籍人口

万人

24.5

26.52

1.6

24.87

24.51

25.08

25.13

24.44

完成困难

约束性

2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数(常住)

6.79

7

0.21

5.18

6.07

4.06

5.16

4.35

完成困难

约束性

2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数

%

2.7

3.5

0.8

2.92

2.7

2.76

2.72

3.2

超额完成

约束性

2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68

85

17

70

73

74

84.14

93.53

超额完成

约束性

2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85

93

8